2025年9月12日,据央视新闻消息,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公园法共7章63条,包括总则、布局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法律责任、附则。

这部法律规定,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对国家公园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针对国家公园专门立法,将为国家公园的规划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等提供法律依据。

我国于2015年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正式设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分别是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国家公园,涉及青海、西藏、四川、陕西、甘肃、吉林、黑龙江、海南、福建、江西等10个省区。2022年11月,《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其中分布着50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和2.9万种高等植物,保护了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但是,一方面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另一方面国家公园领域制度建设的短板却在日益凸显。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此前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介绍,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专门的国家公园立法,国家公园作为新的也是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法律地位不明确,规划设立、保护管理、保障监督等缺乏法律依据,已成为国家公园建设实践中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制定国家公园法,是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

2024年9月,国家公园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2024年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国家公园法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

9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黄海华在记者会上介绍,国家公园法草案将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进行第三次审议。

根据各方面意见,国家公园法草案三次审议稿坚持生态优先、从严保护,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立法目的,拟明确国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充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草案还增加国家公园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协同保护的规定,明确国家公园可以作为特定区域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对拟开展的生态修复活动和原有居民生产生活活动等作出安排;规定国家公园所在地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及相关活动管理等事项制定具体办法。草案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要求地方人民政府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共同保护国家公园周边自然资源,合理建设周边社区。

法律出台后如何具体实施?据中新社消息,草案三次审议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鲜铁可指出,目前草案涉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国家公园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等多个主体的责任和具体职责。建议有关部门和地方下一步抓紧研究,细化相关法律条款,加强法规制定和法律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娄勤俭认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建议有关部门健全跨省域国家公园管理工作协同机制。